舆情简析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舆情简析

甘肃敦煌沙漠防护林遭砍伐事件舆情分析

发布日期:2021-11-30    点击次数:1184

一、舆情发生的源头

1月2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布的一篇关于敦煌防沙林的相关报道。


二、舆情概述

image.png

1月26日,甘肃省新闻发布会发布《阳关防护林被毁调查报告:不存在威胁敦煌生态环境情况


1月27日,《经济参考报》反驳甘肃省新闻发布会内容,称有图有真相

1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目前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3月19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调查组公布关于甘肃省敦煌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有关问题的调查情况。调查发现,阳关林场在西南片区存在防护林减少、葡萄园增加、毁林开垦、防护林质量下降等问题。

9月7日,甘肃敦煌检察机关监督完成防护林等补种树木13万余株


image.png

1月22日,#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微博热搜话题高达1.6亿次阅读量,讨论量1.5万条


三、代表性观点

1.媒体观点

@央视新闻理念不到位、管理很混乱、监管不给力等都是原因。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要像对待生命那样去珍惜和保护。

@中国青年报:公益林损失几何?到底是残次林改造,还是人为盗砍滥伐?背后若存在毁林犯罪与渎职犯罪,应该严肃追究责任。

@侠客岛:砍伐防护林改种葡萄,审批是如何通过的?被砍掉的林木去向如何?谁是葡萄种植的既得利益者?背后是否暗藏着看不见的利益链?这些问号都需要一一拉直。

2.网民观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人不能短视,一定要打算长远利益。防护林不能动!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这种“后续”不再被淹没于媒体的沉默之中。


四、舆情处置的优缺点评价

1.优点

反应速度快、调查报告快、新闻发布快、媒体坚守职业素养

2.缺点

公信力下降、仇视葡萄园、地区负面影响


五、舆情总结

网民对“阳关林场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事件”拥有超高的关注度,“让害林者种林”成为大家痛惜后的心声。与此同时,敦煌长时间、拉锯式的“保护林场”引发网民质疑,且随着事件发酵,各类旧时报道的消失让网友们对调查组的调查结果产生质疑。因此,在两方调查结果不一致时,甘肃当地的公信力降至低谷。

我国沙漠防护林以及环保事业都存在一定的背阳面,经过此次事件一则给各类公益事业敲响警钟,不只是为了查清阳关林场都有哪些问题,指明问题出在哪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弄清楚导致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二则在舆情发展后期更多的网民将视线聚焦在葡萄酒公司、相关政府与新闻报道的探讨上,也是帮助社会企业寻找定位的一次舆论事件。

良好生态本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生态保护不能留“隐秘的角落”。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还应构筑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依规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依规问责失职渎职行为。一言以蔽之,谁胆敢破坏环境,就找谁算“账”,新账旧账一起算。


供稿:刘淑哲 胡芝荷

版权所有: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智库网站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