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简析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舆情简析

2021年8月-9月我国“双减”政策事件网络舆情

发布日期:2021-10-12    点击次数:1220

1:舆情趋势图(来源:百度指数)

一、网络舆情概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此舆论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也陆续进行政策加码。8月1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8月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力量。9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

双减政策事关国家教育问题,舆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此事件在830日舆论热度达到高潮,热度持续时间约为2个月。

二、网络舆情特点

(一)情感属性

 

2:情感属性分析图(来源:清博舆情)

清博大数据显示,此次事件以中性情感为主,占比99.41%,正面情感占比0.46%.持负面情感的网民占比为0.13%。持中性情感的网民情感来源主要集中于双减政策对于缓解教育内卷现象的肯定,对资本化运作染指义务教育的愤怒和对教育失业潮将至的担忧三个方面。

(二)热门关键词

 

3:热门关键词图(来源:清博舆情)

由热门主题词图可知,“教师”、“学生”、“家长”等搜索词是此次事件的热门关键词。这三个主要关键词体现出此次事件所涉及到的三个主体方。

三、舆情传播分析

 

4:传播分析图(来源:清博舆情)

由清博舆情传播分析图可知,有关该事件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客户端,占比为38.22%。该事件的次要传播途径是微信,占比为31.77%。该事件传播主体比较多元,客户端、微信和网页三者所占比例权重相似。

(一)客户端

客户端存在形式繁杂、受众广、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具有强烈社会性。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一则【“双减”出台两个月,组合拳如何直击减负难点?】指出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客户端网民@绝无回旋的余地:家长的焦虑不减学生不会真正减负,从来都是家长的需求才导致课外辅导的滋生,家长为何焦虑就是因为对公立义务教育缺失的焦虑

(二)微信

此次微信渠道占比近1/3,年龄分布为80后、90后居多,可以看出此类群体以家长群体为主。半月谈一则【重磅“双减”政策,要点都在这里!】指出双减政策是大事中的大事,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和考量。微信网民@stanley:国家这次下如此决心,出台铁拳政策,能否扭转这个关系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就看执行力度了。

舆情内容分析

(一)认为“双减”政策落地恰逢其时,及时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同时也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强监管政策重磅落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通读《意见》全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严”字当头的管理方向,让苦教育“内卷”久矣的家庭,看到改革的坚定决心,望见破解焦虑的希望。此次,《意见》还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这一规定,打中教培乱象肆虐的七寸,可谓釜底抽薪,治标又治本。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负担减轻了,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微博大V(资深财经媒体人)@蔺会杰:校外培训机构制造的电影院效应直接导致了全民焦虑,城市中产都争先恐后的报培训班,穷人借钱也要上。而校外培训被全面禁止后,找名师一对一开小灶,或者名师偷偷在家办小班的所谓新情况,并不会造成影响广泛的电影院效应。充其量只是极少数电影院的极少数VIP厅,掀不起什么大浪。

有利于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扩张,防止资本化运作染指义务教育。

@每日经济新闻:《意见》发布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率包括好未来、新东方、作业帮、高途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发出倡议书,坚决拥护中央决策部署,并加快转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自我规范等。网易有道财报显示,2020年其营收为31.68亿元,但市场营销费用高达27亿元,在2020年净收入中占比达到85.23%。这就意味着,在网易有道当家长每花1元,其中的0.85元会被投入广告营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教育培训机构恶性发展的后果太严重了,它造成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和恐慌,并大幅度提升了教育成本,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一文件的出台。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现实中,部分培训机构无证办学、抽逃资金、恶意停办事件屡有发生,义务教育学科类超前、超纲、超规培训问题禁而不止,各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行业垄断等不当竞争行为充斥市场,加上各路逐利资本竞相进入教育培训行业所导致的机构盲目扩张、疯狂圈钱现象此起彼伏,更是推高了行业风险、加剧了办学危机。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破坏了教育生态,影响了社会稳定。微博大V@散客岛:社会培训机构,就是辅助学生补缺补漏,或者培养个人兴趣。在教育中起辅导作用,不能替代原来学校教学和学习。如果一个地方社会培训机构的数量超出一定限度,就说明这个地方教育局官员被“围猎”,滥用审批权,或者存在很多猫腻。

 “一刀切”式的管控或导致教育培训行业迎来“裁员潮”,增加教育从业者的就业压力。

@和讯网:由于教育行业相关政策不断收紧,多家上市企业股价呈跳水态势,火花思维、VIPKid、作业帮等在线教育“准独角兽”,也放缓了IPO的进程。为了自救,行业甚至迎来了“裁员潮”,多家头部机构传来了裁员的消息,往年大火的在线教育“暑假大战”,在今年没有丝毫存在感。微信公众号@南风窗:这意味着,监管机构试图把这样的套利空间彻底堵死。作业帮IPO暂缓,并且暂停了辅导、销售等岗位的人员招聘;猿辅导解散了中班团队,教研员工被转岗或离职;高途的内部员工会传出宣布高途课堂将裁员30%;VIPKID传出业务和人员调整,包括中外教培优在内的部分业务,裁员比例高达50%。这样的强监管下,在线教育的辅导老师们受到的冲击最大。

微博大V(头条文章作者)@教育学丹丹姐:原先教育机构吸收了非常多的应届毕业生,特别是对于本科不是非常好的同学,说实在的,机构提供了挺多就业岗位。政策下,相关就业岗位少了挺多,就业压力其实挺大的。微博大V@郭施亮:应该要给相关行业以及相关从业人员3-5年的准备与适应期,政策缓冲期的设置,对很多从业者来说,显得非常必要。教培双减意在减缓教育内卷化现象,但大量从业者何去何从,如何安排好就业,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五、舆情总结

从事件的整体舆论情况来看,本次事件以中性情感为主。极少部分网民对双减政策抱有绝对性的观点倾向。大部分网民认为双减政策有利有弊。有利点在于可以消减教育内卷的影响,缓解学生、家长等多方压力,且有益于减少校外机构良莠不齐的局面;不利点在于如此重磅之下,教育行业岗位锐减,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切身权益,教育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对此,建议相关监管单位需警惕培训机构以素质教育包装课程用以应付监管和个体培训取代培训机构成为校外补课的主体。建议政府要加强公共教育供给,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焦虑。

  (绍兴市舆情研究院 叶盛媛)


版权所有: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智库网站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