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冰遭“人肉”舆情简析
舆情概述
近日,网上出现大量关于央视记者王冰冰过往经历的传闻,起因是王冰冰的疯狂粉丝在某论坛发帖,称“塌房”了,并曝光疑似王冰冰的大量私人信息。对此,部分网民就王冰冰个人形象、专业能力及未来出境记者的转型等话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2022年1月12日,媒体发文评王冰冰遭人肉曝光隐私,呼吁理智追星。截至1月12日17时,微博话题#媒体评王冰冰遭人肉曝光隐私#阅读量达6.3亿次。
舆情聚焦
2021年9月22日,央视新闻官方账号在哔哩哔哩网站上传了一条名为《总台记者王冰冰:“快乐小草”,再也不用担心会“秃了》的新闻视频,王冰冰由此爆火。
↓
2022年1月10日,网上突然出现大量“王冰冰塌房”的相关内容。
↓
2022年1月12日,媒体评王冰冰遭人肉曝光隐私,指出病态追星不可取,人肉与曝光他人个人隐私,已经触及了底线。
各方评论
一、“人肉搜索”涉嫌违法,公众法律意识需提升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 贾虹:“人肉搜索”以非法使用他人个人信息、违法散布他人隐私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人肉搜索’)涉及违法,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等,也可能会涉及侮辱诽谤和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问题。”
杨子晚报:病态追星不可取,人肉与曝光他人个人隐私,已经触及了底线。故意暴露别人的隐私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公民个人隐私依法不受他人侵犯,如果行为人泄露别人隐私轻则构成民事侵权,承担民事责任,重则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承担行政责任,更严重者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二、公众人物被网民“强行”贴上标签导致“塌房”现象需重视
《微媒主义》作者、短视频联盟会副会长 应旺:流量的时代,传播的速度这是特征;能量的时代,全部内容和传播者要求能够有节制;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的发酵,甚至舆论的制造,都是在互联网中制造印象,让这种印象越来越深刻,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用户认知。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所谓的“国民初恋”、“央视甜妹”、“学霸主持人”,并非是她刻意树立的人设,她的履历一直都是公开的,出镜也基本都是正常工作,标签都是观众自己贴给她的,如今却指责她本人与标签不符,这是什么道理?本来连房子都是你自己凭想象构建的,一砖一瓦都是虚的,说什么塌房,连个声响都没有。
三、出镜记者转型之路困难重重,电视媒体需和出镜记者共同努力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周宇豪:首先,电视媒体要严格把关,防止饭圈文化对主流媒体的渗入,不能让颜值主义消解新闻议题的严肃性;营造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引领用户理性思考,回归新闻本质。其次,出镜记者坚持正向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舆论,不能为迎合用户需求而盲目跟风;做好心理调整,理性看待名利,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今日头条@鲸平台:央视方面也对主持人、记者的娱乐化有所把控,早先将康辉、刚强等新闻主播在《你好生活》中的镜头删除,被业内人士解读为防止主播过度娱乐化的标志,可见虽然在早先各媒体都力推“网红记者”概念,但在监管下各媒体的尺度也在收紧。此次“王冰冰塌房”事件的发声,是否会对各媒体继续收紧“网红”打造或转换思路产生影响,后续可继续观察。
舆情总评
央视记者王冰冰的出现,打破了观众对央视女记者的固有印象,被网友戏称为“国民初恋”。但在出圈走红背后,也潜藏着被“流量”反噬的风险。
人肉曝光他人隐私是一种不道德的恶劣行为,严重者甚至会触及到法律红线。本次事件侧面反映出我国部分网民对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在自媒体时代,网民习惯性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公众人物,或以一种病态追星的方式去对待。而王冰冰作为一个普通出镜记者,被网民自发性地赋予个人所期盼的人设,她的个人形象也被“添砖加瓦”。 在王冰冰的隐私被爆出后,部分网民认为与其理想化的人设的形象出现偏差,就导致了所谓“塌房”现象的出现。
此外,王冰冰带来的流量红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但也会导致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注意点发生转移,由新闻事件本身转为新闻的报道者,这种专业主义与娱乐主义的混淆化会逐渐削弱新闻的严肃性。专业记者被偶像化的现象也反映了出境记者的转型道路面临着困境。因此,传统媒体和出镜记者需携手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积极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供稿:张家嘉